经典案例

92年钱学森给国家写信建议:跳过汽油、柴油,直接发展新能源汽车

2025-09-15
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
文|徐 来

编辑|徐 来
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
1992年,他写信给上级,跳过汽油、柴油,直接发展新能源汽车。

那时全国才65万辆车,全是汽油、柴油的天下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疯狂?

国际趋势与国内现状分析

1992年,钱学森快81岁了,但脑子比谁都清楚。

他翻了美国能源部那堆文件,盯着日本“阳光计划”的进展,又研究了欧洲电动汽车试点报告。

一圈扫下来,他认定:电动车是下一个风口,中国不能错过。

美国那边搞的是“高效蓄电池计划”,目标就是让电动车跑得远、充得快。

日本电机公司,开始实测氢化物镍电池,效果比铅酸电池强一大截,续航拉到两三百公里,不烧油,零排放。

对比国内情况,当年全国汽车年产量才65万辆,高速路刚刚开第一条,油还不贵,尾气问题没人提。

钱学森冷不丁指出一个大漏洞:石油不够用,90年代初就得靠进口。

果不其然,从出口国到进口国,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,这一步跨出去,能源安全拉响警报。

还有个他最担心的事:污染。

当时谁也没把汽车尾气放在心上,钱学森翻城市发展曲线,一拍桌子:以后车一多,城里空气成问题,不提前换轨道,等污染起来就晚了。

国内那几年其实已经有电池技术苗头了。

广东中山那边试产氢化物镍电池,续航250公里,比铅酸电池的100公里整整多了一倍。

哈尔滨工业大学也搞出了高比能电池,实验车在冰天雪地里跑,居然跑下来了,续航跟上来了,冷启动也过关。

这种电池一上,新能源车技术不是梦。

钱学森眼光比政策快一步,他想得清楚:中国造不赢欧美燃油车,想追得上,光烧油那条路是条死路。

倒不如绕道走,干脆直接跨过去,做别人没做成的新能源车。

建议内容与政策启动

1992年8月22日,钱学森给高层写了封信,他说:“中国汽车工业应跳过汽油柴油阶段,直接进入减少环境污染的新能源阶段。”

这信写得不绕弯,三个建议摆在那儿——

第一,支持氢化物镍电池落地;

第二,建立跨部协调机构搞科研;

第三,加钱、加人搞电机、电控、电池三大技术。

信送上去没多久,“八五”科技攻关计划里立了项目,“新能源汽车研发”排上号,1500万元专项资金拨下去。

那时候别说新能源车,就连燃油车零部件国产率都还不高。

92年钱学森给国家写信建议:跳过汽油、柴油,直接发展新能源汽车

清华大学、二汽研究所、哈尔滨工业大学几家单位拿到项目,一起干。

清华搞电机,哈工大搞电池,二汽整车集成,方向就一个:造出能跑、能卖、能量产的电动车。

两年时间,国内第一辆纯电动大客车“远望号”上线了。

不烧油、全靠电,外形虽笨,但能上路、能拉人,北京、武汉拉去做试点,电池在市里能撑一个班。

“远望号”这一试,把人信心试出来了。

连当时负责项目的老技术员都说:“钱老这思路,真不是纸上谈兵。”

这时电动车还是冷门概念,全国车企还在忙搞合资,外资车刚进来,大家都想着怎么组装个捷达、夏利赚点市场份额。

另一头,电动车科研团队已经悄悄干了三年,掌握了三大件(电机、电控、电池)雏形。

“三电系统”这词还没流行,那会儿早有人把这活干在前头。

政策层面也开始布局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几个大城市被划为试点区。

挂“绿色能源”牌子上路的电动试验车,悄悄穿行在出租车队、公交线路中。

钱学森的信,是实打实砸进国家战略的前排位置上。

后来的“863计划”、电动汽车重大专项、产业化推进,都是从这封信起步。

技术突破与早期示范

科研是一场拉锯,电池是第一道坎。

当时全世界都还在用铅酸电池,笨重、续航短、寿命低。

中国科研团队拿镍氢电池开刀,目标很直接:能量密度翻倍,续航翻倍,成本不能爆表。

广东中山那座氢化物镍电池基地,白手起家,几年就跑出成果。

年产几千套电池包,专供试验车用,能撑250公里,技术比日本还早半年商用化。

哈尔滨那边搞得更硬核,极寒环境下,电池耐温性能测试一个冬天,一车三人裹大棉被上山测数据。

这时候,磷酸铁锂四个字,第一次在实验室出现。

比镍氢还轻,还安全,不怕热。

1999年,清华一篇论文,把它带进动力电池实验室,没人知道它将来能支撑整个产业。

北京、上海、重庆等地接到通知,试点公交车、电动出租正式跑。

城市边缘线路成了主战场,早期电动车开得慢,充电靠人工抬线、接表,能跑200公里已经是高配。

北京的公交试点最激进。某线路专门调配10辆国产纯电动中巴,每天单线循环15趟,中午换车充电。

这些车虽然长得像“缩小版货车”,确确实实实现了零排放、低噪音

开头大家都把它当科研样板,真拉出来用了一年,维修率低到出乎意料。

2001年,国家直接拍板,“863计划”里单独设立,新能源汽车专项,这个项目当时代号“电动汽车重大专项”,20亿元经费一拨就是五年。

清华、同济、北汽、上汽、比亚迪、航天科工、哈工大全部进场。

项目架构很清楚,“三纵三横”成型——三纵:纯电、混动、燃料电池,三横:电机、电池、电控。

这是一次,中国在关键技术上,没有跟着别人屁股后头学,而是自己选方向,自己设计路线图。

试点城市开始普及电动车号牌,部分城区设限燃油车通行时段,引导新能源优先上路。

小步试、大步观,试出技术路线,也试出社会接受度。

规模化发展与全球领先

2012年,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12—2020年)》发布。

政策一出,补贴、减税、购置免税全上线,整车厂像闻风而动的羊群一样,往新能源跑。

比亚迪推E6、秦系列,北汽搞EU、EX,北京特来电铺充电桩,连出租车都开始换电动的。

到2015年,全国新能源车销量冲破50万辆,中国超越美国,第一次成了全球第一。

一开始谁也没当回事,觉得是靠补贴堆出来的。

三年之后,一组数据把质疑压下去:2020年,全球新能源车卖了3000万辆,中国占了60%。

PC28预测

技术方面,磷酸铁锂电池这块,一开始被嘲“比能低”,宁德时代硬是靠它做成全球第一。

能量密度、安全系数、成本全线领先。

现在连特斯拉都来中国下订单,买中国电池装美国车。

整车企业方面,比亚迪成最大赢家,连奔驰、丰田都找它合资造电动车。

蔚来、小鹏、理想这些新势力,几年里把自动驾驶、电池包换电、座舱智控推到国际前沿。

2023年,全世界每卖三台新能源车,就有两台产自中国。

传统燃油车市场急剧萎缩,合资品牌加速被淘汰,一度占据市场60%的德日车系纷纷转型。

这一切,说白了就是一句话:跳过燃油车,是跳出技术代差的捷径。

而这条捷径,1992年那封信就画好了路线图。

参考资料:

1. 《科技日报》1992年8月刊:《钱学森致信国务院建议发展电动车产业》

2. 《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白皮书(2023)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编,机械工业出版社